平凉文物信息网
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:12318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学术研究 >> 内容

从崆峒山问道宫碑看养生术

时间:2012/7/16 9:42:17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重修崆峒山大什方问道宫碑刻于大元十七年(1357年)。该碑位于崆峒山前山问道宫院内,碑通体为褐砂岩质,分碑、额、。赑屃三部分。碑高2.74米,宽1.42米,厚0.31米,额高1.51米,宽1.50米,厚0.37米。赑屃座体长2.80米,宽2.1米,高0.87米。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碑刻。额阴刻“二龙戏珠...
重修崆峒山大什方问道宫碑刻于大元十七年(1357年)。该碑位于崆峒山前山问道宫院内,碑通体为褐砂岩质,分碑、额、。赑屃三部分。碑高2.74米,宽1.42米,厚0.31米,额高1.51米,宽1.50米,厚0.37米。赑屃座体长2.80米,宽2.1米,高0.87米。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碑刻。额阴刻“二龙戏珠”,平凉府四官职姓氏,碑身刻有“碑文”,题名及立碑时间,碑座为龟体长方形。是崆峒山景区最早的一幢碑文,具有极高的考古、研究和观赏价值。
注;赑屃是龙的儿子叫(音毕希)(bixi),它的长像形龟貌,气力大,好负重。所以,它充当了人间石碑座子。形状和龟十分相似,但细看却有差异,霸下有一排牙齿,而龟类却没有,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。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,四只脚拼命地撑着,挣扎着向前走,但总是移不开步。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,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。
《重修崆峒山大什方问道宫碑》:碑文记载了重修问道宫的缘由及始末经过。碑铭及序(共 1200字,43行,字体为楷书),石碑材质为砂灰岩。碑文中第十二行至十四行记载 “窈冥昏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摇汝精,乃可长生。慎内闭外,多知为败。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故千二百岁,吾形未尝衰焉”。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,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, 广成子回答;“道”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,所以说它是“窈窈冥冥”、“昏昏默默”的。但是,必须把握住处于窈冥状态的这种客观规律,才能健康长寿。因为客观规律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所以要“无视无听”。无视无听,不是真的让你闭目、塞听,而是说不要妄视、妄听。对外界瞬息万变、五光十色、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,千万不能执着,看就象没有看见,听就象没有听到,一切按“道”——即客观规律而行,才能“抱神以静”。精神能够静下来,“形将自正”,形体自然就会健康。这是因为,你一切顺其自然,没有私欲,没有妄念,内心达到“必清必静”的程度,既不会无谓的劳损你的形体,也不会无端的摇动你的精神,更不会因患得患失而“思虑营营”。做到这些,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。我守身心合一,用来调和身心,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,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。”
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长生,而要达到长生,最重要的就是要“抱神以静”,也就是要让精神归于清静。怎样做才能归于清静呢?就是要做到“目无所见,耳无所听,心无所知”。 清静是悟道的高尚境界,清静有益心身健康。生命的健康,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,一个人若能做到清静,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,自然能够淡泊名利,宠辱不惊,无论生活环境优劣,都会生活得很安宁,不会产生忧思困苦。因此要想生活得自然平和,首先要有一颗清静的心;要想保持心灵从容淡定,首先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。即使处于一个功利的环境,不得不为生存逐利,也不能为了名缰利索,抛弃自身的品德。这些都要加深个人的修为,才能以内在的清静,抵御外在的诱惑。、
黄帝问道是经历了四个阶段,一是问道、二是悟道、三是授道、四是得道。实际上黄帝从中 “悟”出了治国之道。人的身体要健康就得各个器官和谐,现代社会与人一样需要和谐,从这个意义上说,黄帝问道的故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,这就是“修身体道”的奥妙。给予人们的积极启示在于,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,要心胸豁达,宽容大度,善于忘却烦恼,保持身心的虚静愉快。黄帝因闻至道于崆峒,长寿而善终,为后人所敬仰,奉为偶像。因而问道宫自古至今香火不断
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,人们丧失了过去的平静,人心变得烦乱,严重影响着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。我们不妨多倡导这种心神清静的意境”只有守住心灵的清静,才能保持内心的至真至纯、至善至美,获得健康的身心,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。《庄子•在宥篇》亦有记载。至道,即道路,引申为“人生必由之路”,古人把道视为人生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。至道,即最好的养生之道,或称最好的养生规律。广成子的话,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,堪称中华古老养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被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的理论依据。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,而且和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正气内存、邪不可干”和“精神内守、病安从来”是一脉相承的。
笔者认为养生,首先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,根据四时的寒暑变化而加减衣服,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要敏感,其次,要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,做到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。老子在其著作中强调,要养生长寿,就要习静。他的这种见解,也被中国历代养生家甚至道家、儒家继承下来。这种对道的精辟论述以及对养生理论的重大贡献,至今在道教史上闪烁着光辉的一页。
现代社会中,痛苦的主要来源是心理的失衡,浮躁的心境使人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,失衡与浮躁使我们的健康堪忧;云消雾散后才能显露风景之秀美,平心静气时方可沟通真实的心灵,清静的境界才是我们的自然的归宿,恬淡与静心才能使我们的健康得到基本保护。我们内在心灵也是如此,唯其拥有一颗没有动乱、无有争执、宁静安详的清静心,才能得到空明的智慧,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,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,赢得人生的平衡与和谐。归根结底,人生的幸福与快乐、内心的自由与安宁,来自这种清静的心境,这是身心健康的源头活水,也是道教智慧的不竭灵源。

作者系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所长

赵 娅 利 

2012年7月10日

作者:赵娅利 录入:赵娅利 来源:原创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平凉文物信息网(www.plwwj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Email:65493091@qq.com 站长QQ: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